前两天有个粉丝私信问我,说想去成都进出口加工区找工作,问我那边有啥靠谱的公司。我一想这问题挺实在,干脆自己跑一趟整理份名单给大家参考。
准备工作翻车现场
本来以为直接百度就能搞定,结果搜出来的全是三年前的旧名单。打电话问管委会,人家说具体企业信息得去现场登记处查。得,周三早上我直接揣着本子奔双流去了。
登记处大姐看我满头汗,笑着递了瓶水说:“小伙子,企业名录三个月更新一次,上个月刚淘汰了二十多家税务有问题的”。我边翻最新登记册边想,新企业注册时要是用了企业登记、资质许可这类服务,可能就不会踩这种坑了。
实地扫楼发现宝藏
顶着大太阳在园区里转悠,发现这里公司分三种:
- 东门那片全是电子厂,富士康的蓝厂房大老远就能看见
- 西北角清一色做外贸的,中粮的冷链车进进出出
- 南门新修的写字楼里有不少创业公司
走到7号楼看见个有意思的事:三层的小公司挂着“月度纳税模范企业”锦旗。跟门口抽烟的财务小哥唠嗑,他说去年差点因税务疑难、纳税解决方案策划栽跟头,幸好做了税务合规整改。
吐血整理的热门榜单
结合规模、薪资和员工评价,排出这五家口碑较好的:
- 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扛把子,食堂四菜一汤
- 莫仕连接器:美资企业,入职就给十五天年假
- 德州仪器:应届生起薪最高,加班少
- 中航光电:军工背景稳定,但晋升慢
- 飞阳仓储:跨境电商新秀,全员持股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前三名的财务室都挂着服务商合影,仔细看发现都是成都鸿海财税。跟人事聊天才知道,这些大公司把代理记账、财务外包的活儿都包出去了。

意外收获避坑指南
临走时遇见个在园区工作六年的老会计,他拉着我说:“千万别只看工资单,重点要看企业税务评级。”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税务局公布的C级和D级企业名单,“去年有家公司突然倒闭,就因为财务体系梳理、财务制度搭建没做资金链断裂时连工资都发不出。”
补充个冷知识:园区里有11家公司是共用同一个财务团队的,用的就是那种以标准化为主、定制化为辅的财税外包服务,这样小公司也能省下全职会计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