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谁是真正的成都一哥呢?
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谁是四川真正的一哥,这个很答应是很显然的,四川大学成都一哥,原因如下:
一、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师资力量的大小,四川大学有专职院士21,博士流动站37个,而电子科技大学专职院士才5个,博士流动站15个,这个相差比较大了,教育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四川大学比电子科大要好不少。两个大学的师资力量相差比较大:
四川大学: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1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电子科技大学:学校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500余人,教授640余人。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67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11人,IEEE Fellow 2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9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7人。
二、学校规模大小的不同,四川大学占地7050亩,电子科技大学占地4100亩,四川大学本科135个,电子科技大学36个,四川大学是教育直属的重要大学,是副部级单位,而电子科技大学则由教育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大学,所属性质不一样,级别也不同,当然得到的资源也就不一样,所以四川大学要高于电子科技大学。
三、国际排名的不同,四川大学是世界知名大学,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四川大学世界第183位,而电子科技大学目前没有世界排名。
综上所述,成都的一哥是四川大学。
城史| 她是川大的前身,蜀学人才的摇篮!知道是谁吗?
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 有着一座书院仍为蜀地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 他就是四川大学前身之一 晚清时期的 四川尊经书院 尊经书院 2013年4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挖掘出土了一块碑帖,碑上刻写了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晚清时期的四川尊经书院在1885年「 ”发布”的一份中举贡生「 ”光荣榜”,名为「 ”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 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 这块碑不仅见证了四川大学的悠久历史 碑上铭刻的著名学术大家、书院教育名人、晚清蜀学贤哲的作品 也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 一 873年,正值盛年的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上任伊始,即针对成都乡试中冒名顶替,贿贴考官,武童打闹试场等积弊,雷厉风行地予以整顿治理,很快取得了成效。与此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当地的教育事业。在他的倡导和四川总督吴裳及地方士绅的襄助下,于1874年在成都建立了尊经书院。 书院设在成都文庙西街,堂宇宏深,规模较大,中厅有「 ”石室重开”匾额,大门刊「 ”考四海而为憔”、「 ”纬群龙之所经”的联文,反映了创办者欲仿效汉代文翁重视教育兴办石室的事迹,在四川复兴儒学以敦礼义兴教化的志向。书院内还建有尊经阁,内藏卜官的图书典籍及刊务书报、挂图、仪器、标本等。(张之洞本人捐献了数千册书籍。)书院分设经术、词章两科,由张之洞「 ”择邵县高材生肄业其中,延聘名儒分科讲授”。 当时,有人认为张之洞创办这所书院是为了「 ”振恤寒士”,收容一部分贫苦读书人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但张之洞本人却认为自己并非「 ”振贫之官”。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一文中他指出:「 ”全蜀学生三万人,院额百人,振百人遗三万,何益?月费岁止数十金,即益以膏火未见能起其贫也”。他明确表示,办尊经书院是为了培养人才,推进教化,弘扬蜀学。 张之洞像 张之洞在尊经书院, 大力倡导「 ”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学风 要求诸生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和途径 并提出了以下一些有关学习的基本观点…… 治学须定志 只有增强学习信心,确定正确的学习志向,才能做到不仅仅只为膏火而学习,也才会避免出现「 ”适越而面向太行,马愈良者去愈远”的悲剧。这些见解虽然在当时还比较粗浅,尚未系统化,但与历代一些著名教育学者关于学习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对于纠正尊经书院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浮躁认识,确立符合统治阶级意愿的学习目的,不无惮益。 学习应以通经为主 张之洞认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择术,而术无一定,凡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辞,皆所以学而无所不通者代不数人,高材亦只能兼二三门。因此,治学者须就性之所近,志之所存,择而为之,期乎必成。而最根本的,就是要通经,即弄通经学的来龙去脉。具体地说,学习经学,必先求诸学海堂经解,小学必先求诸段注说文,史学必先求诸三史。总计一田学术,必先求诸四库提要。以此为主,以余为辅,不由此入,必无所得。这一时期,由于张之洞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了解很少,亦没有接触过外国人,所以并未在尊经书院中倡导西学。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才开始对西学知识日益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主张开拓求知领域,吸收西方的技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也没有忽略经学和纲常名教的教育。 尊经书院刊《经典释文》 学习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必要的知识准备。 他要求学生「 ”人立日记一册,记每日看书之数。其书第儿卷起,第几卷止,记其所疑,记其所得。无疑无得不可强。”还要求读书不贵多,贵真。「 ”过目不贵猛,贵有恒,不贵涉猎,贵深思。不贵议论,贵校勘考订。不贵强记,贵能解。不贵郊新解,贵通旧说。不贵更端,贵终卷。”要养成掩卷自考的习惯,每个月都自省一下自己对疑难问题是否能做出解答,学习是否有长进,与同学接触比较后是否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发奋,争取赶上或超过。有的学生曾问张之洞,根据课程计划学习但却没有收获,这是什么原因?张之洞认为症结在于学习不用心,平日娇娱,临考试周,搜索拐腹,即使天天考试,也不会收到什么益处。 学术有门秆,学人无党授 针对当时学术界内宗汉学和宗宋学两种流派争论十分激烈(汉学是训诂之学,宋学是义理之学),互相排斥的状况,张之洞告诫书院诸生,学术有门秆,学人无党授。汉学是一种学问,宋学也是一种学问,经济词章以下也都是学问,不应偏废一家,排斥另一家,两种学问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为用。 他认为,「 ”大要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汉学岂无所失,然宗之则空疏蔑古之弊除矣,宋学非无所病,然宗之则可以寡过矣。” 宋学集大成者——朱熹 这些观点对于书院诸生广泛吸收 各种不同流派的学问,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为目标,肩负起「 ”绍先哲, 起蜀学”的学术使命,在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划和整饬下,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的存在时间不到三十年,但它是晚清时期全国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也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书院之一,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振兴蜀学并促其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源头之一和近代四川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振兴蜀学的基地。 最后,再来安利一下小布的小伙伴 成都方志办 作为一个「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存在 关注他们的公众号 就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成都故事哟 来源 成都方志 编辑 | 小程序
成都博士后落户有什么好处
成都博士后落户的好处:
1、子女入学享有政策规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2、就业创业有相应的补助资金。
成都博士后落户注意事项:
1、省内居民办理迁移前,必须到居住地派出所进行居住登记;
2、入集体户的,应在本市无住房;
3、前往落户地公安办证中心办理。
成都博士生落户安置费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落户政策。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研究生学历且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国外高校取得的学历及学位必须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证通过)落户成都,可领取2000元/月的补贴,共累计补贴3年。共计领取72000元。最好查询当地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成都人才落户政策是什么?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在人事档案转入后可申请办理落户:⒈在国(境)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取得国家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人员。⒉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以上人员。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上人员中博士研究生、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年龄不超过55周岁,硕士研究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年龄不超过50周岁,本科学历人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含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一级条件之一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含留学人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条件之一的人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以上人员如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可按该条件申请办理落户。申请人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告知及时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
综上问题所述,要有学历,然后有住房,在成都有工作,才可以落户。房屋面积在90平方米或以上可以一家三口落户,小户型可以落一人。建议还是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在成都就业读川大博士好还是浙大
在成都就业读川大博士好。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
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师资力量雄厚: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20年底,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32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
以上内容参考:四川大学官网——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