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一件事儿,就是“户口不在校”这事儿。听起来挺绕,就是我的户口不在孩子学校的学区范围内,想方设法让孩子能顺利入学。
一开始我压根没当回事儿,觉得现在都啥年代了,上个学还能卡户口?结果真到报名的时候,直接给我干懵了。学校门口贴的招生简章,第一条就是“本学区户籍适龄儿童”。当时心里就凉了半截。
回家赶紧查资料,咨询朋友,才发现这还真是个普遍现象。像我们这种买了房,但是户口还没迁过来的,或者干脆就是外地户口的,想进个好点的学校,那真是难上加难。
然后就开始了我的“曲线救国”之路。
跑了趟教育局。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照顾一下,毕竟我们也在本地买了房,交了税,也算是为本地建设做贡献了嘛结果人家工作人员态度倒是挺但是话也很实在:“政策上确实有倾斜,但是名额有限,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你们这种情况,只能排队等候,能不能上还不一定。”
排队等候?这可不行!孩子眼看就要到上学的年龄了,等不起!
我开始研究学校的招生政策,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可以钻。比如,有的学校会优先考虑在本学区居住满一定年限的,或者父母在本学区工作的。我赶紧把能提供的材料都准备什么购房合同、社保证明、工作证明,一股脑地交了上去。
我也开始打听学校的“内部消息”,看看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走走。虽然我不太喜欢搞这种事儿,但是为了孩子,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那段时间,我天天往学校跑,跟老师、校长各种套近乎,希望能给孩子争取一个机会。挺累的,也挺心酸的。感觉自己为了孩子,都快把脸皮磨没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孩子还是被学校录取了。虽然不是什么重点学校,但是离家近,教学质量也不错,也算是满足了我的基本要求。
总结一下这回的经验教训:
1. 提前做好功课:一定要提前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不要等到报名的时候才手忙脚乱。
2. 多方打听消息:可以向周围的朋友、同事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或者经验可以借鉴。
3. 脸皮要厚:为了孩子,该跑就跑,该求人就求人,不要怕丢脸。
4. 做好Plan B: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学校上,要做好备选方案,万一进不了理想的学校,也有个退路。
“户口不在校”确实是个麻烦事儿,但是只要肯努力,肯想办法,还是有机会让孩子顺利入学的。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帮助,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到自己心仪的学校!